雲南小館 vs 雲南涼麵

腦中正在思索中餐的著落,好像許久沒去嚐嚐市場巷口的一家雲南料理小攤。那個雲南哨子麵的口味倒是有點奇特。好吧!就這麼決定了。

走了好一會,終於來到了市場口。咦?怎麼今天招牌改成了「雲南涼麵」?看了當場傻眼!但既來之安之,還是點些東西填飽肚子再說。點了個涼麵+紫菜貢丸湯(似乎是不太搭調),這麵的味道普通倒也無所謂好壞,只是店裡面播放的搖頭電音實在是讓人不敢領教,好像是在催促著我趕緊吃了付帳滾蛋一樣。腦中直納悶我是不是走錯店家了,真的是這家店嗎?在電音的連番攻擊之下,這一餐吃了真是大有壓力。這涼麵+電音也實在太不搭了吧?!

付錢時老闆娘也不囉唆,伍十元整。省了一些零錢哩哩拉拉的。

為了滿足心中的好奇與問號。刻意繼續往下走,還沒穿過24小時營業的水果攤,我就看到「雲南小館」就在下一條巷口。原來這根本是兩家店!在我自己記憶模糊的情況下,就這樣消費了相似品牌。腦中不禁思考著...

1)如果要從消費過程的體驗來說,這搖頭電音對我這LKK而言,實在和涼麵搭不上邊。吃起來也還真的有點壓力。這讓我想起過去曾經去過「鬥X士」用餐的經驗,朋友直說那店裡面快節奏的音樂,配著牛排就好像在告訴我們:「快吃!快吃!吃完付了帳快滾!」一樣。或許會提高換桌率、循環率,但是我想也會提高部分消費者流失率。

2)佔著地利所在,過往的行人或許會先瞧見這第一家涼麵店。也因此在開店的過程中,瞭解目標消費者的流動方向、停留位置,有更顯眼的曝光效果,總是能抓住消費者眼光,增加消費率。這一點小吃館就比涼麵店來得遜色。

3)價格上,涼麵店就只有涼麵(小)30, 涼麵(大)40和各種湯類20元三種價格的組合。消費的過程中我也發現大部分的人都是一湯一麵,其中又以涼麵(小)居多。因此記帳、找零來說也省時省事得多。

4)涼麵店比較缺乏的是特色,口味上並沒有獨到特殊之處,麻醬、小黃瓜絲和涼麵。而且也用了我個人覺得最沒有誠意的裝盤方式。塑膠盤上套塑膠袋來裝盛食物。這點是比較容易模仿且缺乏競爭門檻的。但或許這也就是可以讓涼麵店採低成本在市場多樣產品競爭下,佔有部分飲食市場的因素之一。

觀察身旁的事物,其實也是學習的一種方式。再平常不過的事物,卻總有些可讓我們學習的道理在其中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