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統雜貨店的人情味

不管是「方便的好鄰居」還是「你家就是我家」,廣告的口號即使喊得震天響,無法貫徹到和消費者接觸的第一線人員,基本上廣告也僅只是廣告而已。

我尤其痛恨那種『我把錢拿到你手上,你卻把找零的錢就這樣一丟,讓我一個個零錢用手從桌上撿起』的消費經驗,但是在便利商店還蠻常遇到這樣的收銀人員,搞得好像我實在不應該在這消費ㄧ樣,實在是讓人幹聲連連。真搞不懂怎麼有這樣的員工訓練成果。

最近住家附近開了一家新的雜貨店,那種最傳統的雜貨店,簡單的店面和最傳統的雜貨,米、油、鹽、蛋、五穀、調味料...除了明亮的日光燈比起從前的小雜貨店大有改善之外,幾乎就像是從前的雜貨店。那種一手拿著油瓶、一手捏著老媽給的零錢去打油的童年經驗,拿著紙製蛋袋挑著大小適中、蛋殼粗糙看來堅實的雞蛋,希望一斤能多買到幾顆帶回家的回憶。

觀察了一下,這樣的雜貨店依然是有人消費的,尤其是在婆婆媽媽不少的住宅區裡,除了講求效率、燈光明亮的便利商店之外,也有了另外一種選擇。有些時候交易消費過程的感覺,往往就決定了下ㄧ次是否繼續回店消費的意願。或許便利之外,我們需要的是更深、更濃的人情味;而ㄧ位難求的便利商店展售架,也讓難以獲得上架機會的一些雜貨,有了一個展示販售的固定店面。傳統的雜貨店經營形態,反而在便利店求新求變的變動之下,找到了不變的應變之道。雖然沒有預存又有氣質品味的 iCash,但卻可以感受到從老闆娘手中接到找零時帶著些許人情的寒暄。

留言